文憑試中文答題 機械化錯引例子

2017118

考評局昨出版今年文憑試(DSE)各科的試題專輯,揭示考生應考中文科時答題傾向機械化及錯誤引用例子。

多名考生作文卷文章結構和立意十分相似,相信是根據相同的範文寫作,更有考生只是改寫範文的結局;在說話能力一卷上,考生更無論甚麼題目都引用李慧詩和曹星如作例。

有中文科老師指,學生傾向為應付大學入學要求,學中文流於應試工具,即使明年起增添範文只會增加學生負擔而未能改善語文能力。考評局建議考生平日關心社會自可具備「中六學生應有的常識」。

考評局最新出版《中學文憑試中國語文2016試題專輯》,羅列4份試卷的考題及總結考生表現。當中卷一閱讀理解引用劉裘蒂的《跑道》寄喻人生,惜考生未能體悟作者思想感情和掌握其表達技巧等,亦未掌握作者的言外之意。

錯讀「條親弱器」 不懂省略號

考評局建議考生應重視文章的深層閱讀,通過合理適當的文本細讀,提升個人的語文素養,鞏固語文基礎知識,並且延伸至應用層面。

卷二寫作能力,考評局指考生文章整體平常和累贅,顯得流水帳,主次不分明,與考生的「眼」和「心」不到有關;個別考生敘事的情節十分相似,取材立意雷同,只是細節和行文的差異稍大,可能根據相同的故事改寫。

至於卷四說話能力,不論甚麼話題都有考生引用運動員曹星如、李慧詩,但未能回應題旨和當下的溝通內容,機械式的應對俯拾皆是。亦有學生錯讀「滌親溺器」為「條親弱器」、「嫉妒」為「妒忌」,甚至有不懂甚麼是「省略號」。

考評局指,閱讀能力的培養需經年累月文本細讀的積浸,絕非機械式的考卷和題型操練可造就,建議考生平日關心社會及留意時事,自可具備應有的常識,並以不同角度批判反思,建立個人識見。

教師:明年加範文 學生添負擔

寧波公學中文科老師王美琪同意考評局的批評,指自從轉制文憑試後,學生語文能力降低的問題變得嚴重,或與「一試定生死」有關。考生為了應付入讀大學所需的中文科成績而學中文,傾向急功近利,以操練解讀答題技巧,應試式的學習方法令學生未能理解中文的底蘊。

下年文憑試中文科將增添12篇範文,佔閱讀理解試卷的30分。王認為中文科需要適量背誦,但若中文科維持4卷分卷下,增範文只會增加學生的負擔,無助改善語文能力。

摘自 : 經濟日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