強迫用積蓄買樓基金

2017113

強積金(MPF)制度自2000年實施至今,總結餘已超過7700億元,但仍只能透過信託公司進行間接投資,犧牲了供款者的主導權。事實上,中國內地、美國和新加坡等早已容許打工仔把部分強制公積金用作直接投資,包括買股票和買樓。據了解,積金局現正研究讓MPF結餘可作為置業首期,跟內地和星洲做法看齊。然而目前樓價高企,這一招只會火上加油,適宜留待增加供應、造地、「綠置居」等措施見效時才配合推出;若運用得宜,甚至可使強積金變成「強迫用積蓄買樓基金」。

中美星積金可直接投資

新加坡的中央公積金(CPF)相當於香港的強積金,不過供款比率高達薪酬的37%(僱員和僱主各供20%17%),遠超過香港的10%CPF並分為退休金、醫療金和普通戶口,其中普通戶口的結餘可用來買樓,除了作為首期,餘款還可用於每月供樓,這亦正是獅城居民自置物業比率高達九成的主要原因之一(另一主因當然是政府提供大量平價組屋單位)。

內地的政策也類似,所謂「五險一金」之中,「一金」名為「住房公積金」,供款比率相當於薪酬的5%12%。據統計,截至去年底,全國住房公積金結餘達10.6萬億元人民幣,當年被提取用於買樓的金額為9397億元人民幣。

至於美國,雖未有同類公積金買樓措施,但設有401K)計劃,容許打工仔親自操盤用退休金供款買賣股票,無異於使用私人資金投資,只不過待退休時才可提取結餘而已。不論新加坡和內地的買樓抑或美國的買股,都可讓打工仔直接主導資金投放,令他們對於賬戶處理更為「上心」。

MPF購買力不容小覷

相比之下,本港MPF仍局限於透過信託公司間接投資,供款者不但缺乏主導權,還被迫繳付管理費,其實十分「低智」,難怪長期以來打工仔怨聲載道。

正因如此,積金局現正研究讓MPF結餘作為首次置業者買樓首期,實屬遲來的正路做法。有說,目前全港約有410萬個MPF供款者,他們的賬戶平均結餘僅約18萬元,對於買樓首期幫補有限。然而,18萬元這個數字其實包括了大量供款年期有限的年輕打工仔,並未全面反映實況。舉例說,一個打工仔月薪3萬元,每月供款3000元(連同僱主供款),假設回報率為零,10年下來也會有36萬元結餘,對於買樓不無小補(除非在MPF供款之外自己全無儲蓄,那就別奢談上車了)。

再者,據積金局統計,截至去年底全港有920萬個MPF戶口(平均每人擁有2.3個),當中約3萬個戶口結餘超過100萬元,同時有14萬個戶口結餘超過50萬元,可見箇中「購買力」不容小覷。當然, 就算當局真的讓MPF結餘買樓,也未必會准許提取全部款項,事關總要留下一定金額作為供款者養老保障,否則屆時「有樓但無飯開」,最終也會拖累政府福利開支。

配合增供應穩定樓價

無論如何,現時樓價高昂,肯定不是實施MPF結餘買樓的合適時機,但研究得來也差不多。最理想情況是待政府的填海造地等增加供應大計全面奏效之後,再開放MPF買樓以作配合,既可望快速推升自置物業比率,同時能維持樓價平穩以免經濟受衝擊,堪稱天作之合、一舉兩得。

此外,現屆政府銳意大建「綠置居」單位供公屋戶認購,不少人質疑「公屋居民錢從何來」,其實MPF戶口正是重要來源之一。若更狠心一點,當局甚至可把MPF納入富戶評核範圍(現時獲豁免計算),屆時住戶資產更容易超出上限,惟有借助MPF結餘認購「綠置居」以換取安樂蝸,強積金變相成為「強迫用積蓄買樓基金」。

摘自: 信報財經